“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追记为保护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的3位勇士黄群、宋月才、姜开斌(
面对台风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无惧。3名勇士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
勇往直前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20日出现险情,第七六〇所副所长黄群、平台负责人宋月才、平台机电负责人姜开斌,在对平台进行加固作业过程中不幸被狂风巨浪吞噬,坠海牺牲,试验平台安然无恙。3名共产党员,用生命谱写了初心不改、信念当先、许党报国的壮歌。
7吨重的铲车,坐着4个人,一个巨浪拍来横移出两米。
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码头,用于科研试验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险情,首部4个缆桩因受力过大严重变形甚至断裂,缆绳脱落。对提升我国船舶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平台如脱缰的野马剧烈摇晃,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一直在码头的值班室里关注平台状况。10时30分许,在危机紧要关头,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黄群带领11名同志组成抢险队,冲上码头,对平台进行加固作业。
监控视频里留下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身影:300米长的码头,一个巨浪袭来,几名同志倒下了;浪头过去,他们又站了起来,继续奋力前冲!
“浪打在身上很疼,睁不开眼睛,那时候考虑不了个人安危,就想赶快过去,把平台控制住,把平台上的人保住。”第七六〇所规划处副处长孙逊说,“黄群副所长就是那样一个人,如果还有一次这种情况,他还会是同样的选择。”
一个大浪打来,正在作业的黄群和姜开斌被卷入海中;剩下的人和平台上的人一起营救,又一波大浪打来,又有人落水。各方紧急施援,4人先后被救起,而黄群、姜开斌和后来落水的宋月才,壮烈牺牲。
许党报国
试验平台,寄托着黄群、宋月才、姜开斌拳拳许党报国之心。亲人、同事、战友,对他们的评价不约而同:他们,把平台当成自己的“孩子”。
51岁的黄群,从武汉调来第七六〇所仅仅480多天,事发前一日还在办公室通宵值班。他的爱人亢群说,那个时候他冲上去,想抢救的不仅仅是国家财产,那就像他的孩子一样,融入了他多年的梦想、事业。
61岁的宋月才,62岁的姜开斌,都曾在海军服役,已经退休,但试验平台重新点燃了他们年轻时干事业的激情。
宋月才的老部下,如今也在平台工作的孙贺军说:“好几次,看到他顶风冒雨去观察平台。”孙贺军20日当天在码头值班室值班,凌晨3点看到宋月才穿着雨衣刚从码头回来。
姜开斌和老战友刘子辉都已退休,今年3月听到试验平台需要人的信息,从湖南远赴大连,留了下来。刘子辉说:“当兵13年多,退休了还能重回当年的岗位,当时都不敢相信。姜开斌生活上肯定不缺钱,离开家人到这里来,靠的就是一种情结。”
亢群整理黄群遗物的时候发现,调来的480多天里,黄群使用了5个笔记本,3本大的都快记满了,其中在一篇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体会中,黄群在标题上写道:“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为七六○所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最新发的一个“三会一课”记录本上,黄群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完整的入党誓词。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8月15日写下这句话,20日,黄群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壮烈的诠释。
初心不改
“只有奋斗的一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一生。”黄群在笔记本上写下的这句话,他和他的战友们都在践行。
亢群说,之前大连还受过3次台风影响,黄群都在所里值班,这次值班过程中,他还带着一本《大连市安全培训考核习题集》认真学习。
第七六○所原来仅有的一位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退休了,负责质量工作多年的黄群交流到这里时间不长,就帮助所里的3位同志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质量安全处处长助理李苹苹是其中的一位,她说,黄群副所长来了1年多,带动所里整体质量水平有很大进步,他帮助大家制定发展方向、职业规划,严格要求,细心指导,“有他的带领,想不进步都难。”
战友孙贺军说,宋月才是一个很节俭的人,穿的衣服有的还打着补丁,但是单位有些事他都拿自己的钱去办,而且对同事们关怀备至。“我的拖鞋不合脚,我没跟他说过,就在前几天他看到了,第二天就从家里带了一双拖鞋给我。”
3名勇士离去了,但艰难险阻挡不住战友们的使命初心:“他们未竟的事业,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去完成!”
试验平台的工作人员目前有19名,年龄从30多岁到60多岁,几乎都是抛家舍业。采访到的几个人都告诉记者,能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倍感荣光。刘子辉说,自己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干,代价不能白白付出。
孙逊在20日也被卷入海中,差不多两小时终于获救。回忆那天的经历,孙逊说他至今心惊胆战,但他不会改行,还会把牺牲战友未完成的工作做下去。“要是在现场,你也会跟着我们站上去!”
(新华社大连8月26日电记者蔡拥军、郭翔)
王继才——
守岛卫国32年
本报记者 郑海鸥
《 人民日报 》(2018年09月14日 01 版)
迎着朝阳,五星红旗在江苏灌云县开山岛升起。海风呼啸,国旗猎猎。
王继才,在这个祖国的宝岛上坚守了32年,不论春夏秋冬,他都和妻子王仕花一起,迎着鱼肚白,护卫国旗,庄严敬礼。那轮朝阳,早已习惯与孤岛上的这面旗帜牵手。
作为一个普通人,老王的离去,没有带走一片朝霞一朵浪花;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为国守岛人,他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中华大地。
守岛卫国,三十二年向海生
——追记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
本报记者 郑海鸥
《人民日报》(2018年09月14日 06 版)
迎着朝阳,五星红旗在开山岛升起。海风呼啸,国旗猎猎飘扬。
新来的哨兵对着徐徐升起的国旗立正、敬礼。32年来,这面国旗第一次没有由王继才升起。哨兵说,王继才一定也在远远凝望着国旗,“他没有走远,不会走远。”
把时间向前数32年,不论风雨雷电,王继才都和妻子王仕花一起,护送国旗走过208级台阶,迎着东方的鱼肚白,挥舞手臂、徐徐升旗,立正肃穆、庄严敬礼。那轮朝阳,早已习惯与小小孤岛上的这面旗帜牵手。
渔民远行回家,也习惯性地抬起头,看见岛上的国旗,就知道家已不远,渔民们说,“心里有了依靠,踏实了。”
可这样的时间走过32年后,王继才,却无法再抚摸这面五星红旗。
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作为一个普通人,老王的离去,没有带走一片朝霞一朵浪花;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为国守岛人,他的离去感动了中华大地。
来到连云港,听说去开山岛,渔民抛下家里事就往海边赶;听说要采访王仕花,人们七嘴八舌有夸不完的话……到目前为止,在当地媒体制作悼念和学习王继才的新媒体产品上,“接替老王升旗的人”已经有36万多,还有36万多网友“争做新时代奋斗者”。大家留言,“每个人都会老去,但精神和榜样是永远存在的”“有些人我们从未听说过,但是在听闻他逝世的时候会不由得充满敬意,他们才是真正的时代明星”……
王继才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但他并不平庸,他将孤独、枯燥、清苦的日子,过出了价值。他忠于信仰、不忘初心,谱就了壮丽的人生篇章。
长期与世隔绝,孤独煎熬却不忘播撒希望——
“树木、花朵都代表希望,后来人再上岛,就不会这么孤单了”
石多泥土少,台风时常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
北纬34°31′,东经119°52′,距离连云港灌云县燕尾港12海里,海面突兀地耸立着一座灰色小岛——开山岛。这个仅有0.013平方公里的孤岛,是黄海前哨,不能无人值守,1985年部队撤编后设立民兵哨所。1986年7月,王继才夫妇成为开山岛的第五批守岛人。前四批人员,都因环境恶劣、生活寂寞而相继离开,其中守岛时间最长的也只有13天。
原来,岛上只有几排空荡荡的营房、满山的怪石、陡峭的悬崖、呼啸的海风。
夏天,太阳晒得人能脱层皮;冬天,海风吹得人难以忍受。
“登岛前,我曾设想了一万种岛上的恶劣情况,可真的待在这里1天,就受不了了。”这阵子在岛上待过一个昼夜的工作人员摇摇头说,“湿热、风大、水少、蚊虫多……”
1986年,王继才瞒着家人独自上了岛。第一晚,王继才害怕,一宿没敢合眼,煤油灯也亮了一夜。“就盼着天亮,第二天只要有船来,我就走。”从那天起,王继才害怕就喝酒,感到孤独就抽烟。很快,他抽完了带上岛的30盒烟、喝完了30瓶白酒,甚至“看到老鼠都感到亲切”。
王继才独自守岛48天后,王仕花决定辞职上岛。回忆起岛上第一晚,王仕花仍微微有些颤抖,“海风扯着嗓子往屋里钻,屋外似乎满是老鼠、蛇发出的声音……我特别害怕,让老王睡在靠门的地方,把门挡着,我蜷缩在最里头……那一夜,太黑太黑,太漫长太漫长了。”
32年来,夫妇俩每天都在重复“那一晚”。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这座孤绝的小岛。王继才说,“祖国的海岛,你不守,我不守,谁来守?”
“前20年,伴着我们的只有煤油灯、煤炭炉、收音机……其中的滋味,别人没法知道,我也没法描述。”王仕花说。光收音机,他们就听坏了20台,煤油灯用坏了10多盏。
与孤独做伴,他们并没有消沉。日复一日,夫妻俩以岛为家,升旗、巡岛、观天象、护航标、写日志,从未间断,出色完成战备值勤任务。岛上至今留存着多面被风雨撕扯过的国旗、40多本海防日志。
老王总琢磨:如何让后来人不再像他们这样孤独?
在满是石头的岛上种树、种花,让这个“家”变绿、变温馨、变热闹,是老王想出的办法:“树木、花朵都代表希望,后来人再上岛,就不会这么孤单了。”
他托渔民从岸上一点点捎来泥土,用石头垒砌一个个小园子。第一年,栽下100多棵白杨,全死了;第二年,种下50多棵槐树,没有一棵活下来。
人能活下来,树咋就不能!
第三年,一斤多的苦楝树种子撒下去,夫妇俩从喝的水中挤出淡水,悉心浇灌下,终于长出一棵小苗……
几十年过去。“你看,岛上现在生长着数十株苦楝树、3棵桃树、2棵梨树、3棵葡萄,还有柿子、草莓、菊花、牵牛花……有阴凉,有花香,还有果子招待客人。”细数着一花一木,王仕花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大如盖,果实累累。
这座孤岛,不再孤单。
尝尽穷困苦涩,面对各种诱惑仍不为所动——
“别人有车有房,我守岛卫国,别人传万贯家财,我传精神财富”
老王临终前的一些日子,岛上的油桃熟了。
有人来到开山岛,他就乐此不疲地洗上一盆。“真甜”“好吃”,听到这,老王满足地笑了。
“他多有成就感啊,开山岛终于也能滋润出甜味来了!”王仕花说。
开山岛上没有淡水、没有食物。此前,断粮断水的日子每年都会遇到一两回,而断粮时间最长的一次将近20天。
那年,台风连续刮了17天,岛上粮食吃完了。无奈之下,王继才就带着王仕花在礁石上捡海螺充饥。那些半死不活的牡蛎,腥臭的味道实在难以下咽。等救援人员上岛时,两个人已经3天没吃一口饭。
“度日如年,差点儿送命。”王仕花这么描述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那些日子,语气已然不急不慌。她的内心,不知埋藏了多少苦楚。
“此前连队驻守开山岛时,生活物资有保障,照明、通信设施也比较健全。”马书华曾是1978年在岛上驻守的老兵,近年,他和曾经的守岛老兵们一起上岛,岛上恶劣的基础条件和新吐的片片生机,让他们又心酸又惊喜。“比起我们的守岛生活,王继才夫妇要艰苦太多了。何况这样的苦,他们吃了那么多年!”这些退伍老兵、七尺男儿,抱着王继才就痛哭起来。
考验,远不只这些。
孤悬海中的开山岛,常人不愿来,但却是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分子觊觎的“宝地”。
1999年,孙某把厚厚一沓百元大钞放在王继才面前,想在岛上开办赌博、色情场所。
当时,王继才每月工资只有150元,大女儿因为家庭拮据辍学,儿子上学、盖房子还欠了10多万元的债务……贫穷,几乎要击垮这个家庭。
“打住,钱你拿走。”老王斩钉截铁,“我不会为钱出卖良心、突破底线。”
眼见王继才不为所动,利欲熏心的各路人用上各种手段威逼利诱,而王继才软硬不吃,即便被狠狠鞭打、儿子被死亡威胁,也不为所动。
苦,他已经尝够了。但在原则面前,他似乎又特别容易忘记苦。
“他真能忘掉这苦吗?”记者问。
“肯定忘不掉。”王仕花不假思索,“老王浑身是病,从来舍不得看。我们吃穿都是节省又节省,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八瓣花……但穷,也要穷得有志气啊!守国,可不能为国丢脸啊!”
人生价值,在于精神的丰富、信仰的坚定。
1987年7月,王仕花眼看就要临产,大风突然来了,无法下岛。十万火急,老王抓起步话机联系镇武装部部长的家属,在医生的指导下,老王给妻子接了生。收起差点“母子不保”的悲伤,老王给儿子取名“志国”,老王说:“志字上面一个‘士’,下面一个‘心’,就是希望他当一名战士,心中有祖国,立志要报国!”
其实,这些年也有不少人看中王继才的勤劳踏实,想带他下岛“干事业”。老王起初看着别人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也很羡慕。后来他说,“人各有志,别人有车有房,是他们的活法,我守岛卫国,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民兵,教会孩子忠诚,是我的活法。别人传万贯家财,我传精神财富。”王仕花有一阵不太理解,“后来我和孩子们也慢慢认可他了。”
王继才,就像这岛上傲然生长的苦楝树,不怕贫瘠,不惧海风,还硬是在苦涩的果子里,生出了甘甜。
收起离合悲欢,把忠诚担当献给祖国海防——
“守岛不仅守的是我们一个家,守的是身后千家万户”
“要是老王在,岛上来这么多客人,他会很高兴吗?”记者问。
“肯定会。”王仕花的眼泪止不住地就来了,往事像放电影一样,“他是最爱处朋友的热心人,对来岛上的人,他都会拿出一切招待……”
老王每次上岸,会拨通朋友们的电话,一起聊聊天。老王多年的好友、船老大包正富说,“他喜欢热闹,人缘好得很。”
老王还有点“小浪漫”。“夏天热得睡不着,我们就睡在房顶上,对着天空,他教我数星星,看牛郎,说织女……偶尔老王也让我唱歌,我就哼哼几句《大海啊故乡》《最浪漫的事》。唱得不好,他却高兴地鼓掌,说好听……”没说几句,王仕花已经泣不成声。
然而就是这样的老王,离岛过春节的次数屈指可数,老父、老母去世时都不在身边,岸上孩子们的房间着火差点丧命,大女儿结婚没能到现场……
“无论在岛上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他总是乐呵呵的。”先后登岛几十次的灌云县电视台记者徐云邦回忆,“但每次提到父母和子女,他总会沉默不语,有时还背过身去,偷偷抹一把眼泪。”
“老王他面上不疼,心里疼啊!”王仕花说。
32年间,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人生选择。而王继才的选择是,收起自己的离合悲欢,把温情留给他人,把忠诚和担当交给祖国。
开山岛海域,礁石林立,海况复杂。过去卫星导航不发达,王继才夫妇会在岛上点上灯火,让过往的渔船看清航道;遇到雾天,他们就用盆敲,发出响声,让渔船避开小岛。而有渔船断粮、断水、发出疾病求助,他们也总是尽全力帮助。
“看到这些漂泊在外的渔民,我们总会想起自己,想起亲人。帮助他们,觉得就像在为亲人做事,为自己解难。”王仕花说。
在远离大陆的岛上生病,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22年前的一天,在岛附近打海货的潘弗荣突然腹部绞痛,疼痛难忍。王继才见状,边联系渔船,边跑上跑下找药。很快,老王找来船只把她送到卫生所。“一路上王大哥的胳膊都被抓破了,却一直没哼一声。后来,我没打麻药就做了阑尾炎手术。手术做完,家里人还没赶到。”潘弗荣感慨地说,“王大哥是给我第二次生命的人。”
老王也是给这座岛美丽颜色的人。“每次升起国旗,才觉得这座岛是有颜色的。”老王常说,“岛虽小,也是国家的领土,我要让国旗永远在岛上高高飘扬。”可是在岛上升旗,经常要面对恶劣的天气。
一次遇到台风,老王怕国旗被刮跑,顶风跑到山顶将国旗抱在怀中。返回途中一脚踩空,从半山腰滚下来,摔断两根肋骨。王仕花赶紧冲过去,王继才对疼痛轻描淡写,却咬紧牙关说:“旗帜就是阵地,人在旗帜在,旗在阵地在。”
一身铁骨,热血满腔。
外面的世界飞速发展、多姿多彩,老王都看在眼里。再回头看看年迈的父母、年轻的妻子、年幼的孩子,他不掩饰“自己也曾动摇过”。
1995年,老王的儿子到了入学的年纪,他鼓起勇气去辞职。彼时县武装部的老政委生病卧床,没等老王开口,政委就拉住他的手说:“继才啊,你要答应我,一定要把那个岛守下去,你下岛就真的找不到守岛人了。”老王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后来不久,老政委就去世了。“老政委对我说的话是他的临终遗愿,他到死都不放心开山岛,我做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守下去,再苦再累也要守下去!”老王曾这样回忆。
老父、老母、二舅都明白忠孝、家国的道理,支持他守岛。二舅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很多战友相比,二舅幸运地活了下来。王继才觉得,“岛上再艰难,也没有枪林弹雨的危险,我怎么能守不好?”
近些年,有人对他说,和平年代,守岛已经“没多大意义”,近60岁的人,也可以治治病、歇息下了。老王却不以为然,“现在海洋安全形势很严峻,居安要思危啊!”
他,深明大义。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理所应当的和平,没有坐享其成的繁荣。正是像王继才这样的人默默负重前行,才让祖国人民岁月静好。“我慢慢明白,守岛不仅守的是我们一个家,守的是身后千家万户。”王仕花手指前方。岸边灯火跳动,生活宁静安详。
祖国、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些忠于祖国、奉献祖国的人。
平凡但不平庸,普通人也能书写壮丽篇章——
“做了应该做的事,得到这么多荣誉,以后只能再踏踏实实多做点事情”
人们说,“王继才夫妇都是平凡的人,却做出了崇高的事业。”
王仕花说,“小小的岛上,做的每件事都是普通的事、分内的事。”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给人最多感动。
岛上有78间旧营房,在烈日、海风、海浪侵蚀中,墙壁和门窗经常损坏。这时,王继才夫妇就会寻找材料,一点点地补、一点点地修,“战士们随时都有可能回来,我王继才随时准备着向他们移交一个漂亮、完整的军营。”
2006年,开山岛旧码头的砖石出现大面积脱落。为了节省国家经费,王继才决定自己动手。两个人,两年时间,每天10多个小时。他们下海淘沙、搬石头、和水泥、抹砂浆,很多地方修了被冲、冲了再修,码头被一点点重建起来。
去年,岛上建了新码头,王继才生怕好好的栏杆在海风侵蚀中生锈,默默地将栏杆漆好,到现在,栏杆依旧崭新。
……
老王没有丰功伟绩,但事业的崇高,不仅仅在于本身是否宏大壮丽,更在于不懈的坚守、付出和可贵的赤子之心。
平凡的事业、崇高的精神,总不乏后继者。就好像那棵好不容易活过来的苦楝树,已经撒播了无数的种子,孕育了数十棵生命。如今,在王继才精神的感召下,9名民兵组成的队伍上岛驻守,他们分成3组,每组一周轮流执勤……儿子王志国也进入了边防检查站,“我一定要像父母守护开山岛那样,站好岗、守好国。”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爱国奉献、公而忘私,正是一个个像王继才这样的人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大业添砖加瓦、开创未来。
“小小开山岛,
黄海最前哨。
……
我为祖国守海岛,
万里海疆春光好。
我为人民放好哨,
锦绣河山更富饶。
……”
老王,你看——朝阳又升起,国旗在飘扬。
记者手记
荒芜里播撒希望
昨天还是晴朗的天气,今天大风说来就来。
岸边海风达到八九级,大型的渔船也不能出海。船老大说,这样的天气,开山岛附近的浪得有岸边的几倍高,海浪很容易就能打到驾驶室。
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船老大说,一年像这样刮风的日子加起来得有两三个月。尤其冬天风一起,至少刮一周时间,十天半月出不了海。这时候,开山岛就与世隔绝了。
开山岛四面朝水,一面朝天,没有淡水,蛇鼠蚊虫不少。
很难想象,32年,王继才夫妇是怎么熬过来的。
终于颠簸着上了岛,海风呼啸、太阳炙烤、热气蒸腾。直到走上台阶,在无花果树的阴凉下,才感受到了阵阵凉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同行的人无不表达对老王的敬意。
老王夫妇花了几十年的心血,一手让这只有石头和杂草的荒凉小岛有了盎然绿意,有了微微花香。走在岛上,处处都能看到老王留下的温馨痕迹——苦楝树结满了种子,无花果红彤彤地挂在枝头,海防宣传标语被粉刷得崭新,昔日的营房干干净净,码头的栏杆闪着亮光……
坚守已经难能可贵,他们还努力在荒芜里播撒希望的种子。振奋人心的是,他们成功了。
王仕花说,“他守着岛、守着国,我守着他、守着家。”这话说得轻描淡写,还有人听出了浪漫的味道,实际上,他们都是平常人,上有老人、下有小孩,曾拥有稳定的普通生活。然而,老王信守诺言,舍小家顾大家,在艰辛面前誓不低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就在开山岛所在的连云港,精卫填海的神话世代流传。古有精卫填海矢志不渝的传说,今有夫妻守岛爱国奉献的时代楷模。我们看到,在不懈的奋斗中,在精神的感召下,平凡人在不平凡的岁月成就了一段新的传奇。
“看到开山岛的国旗,我们觉得老王没走,还在向我们招手。”船老大说。
“我们将把这开山岛继续守好护好……”民兵胡品刚立正,向国旗庄严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