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合作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12-26浏览:10

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于11月6日至7日在重庆成功举行。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指出,“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中国“将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交流,与各国共同挖掘创新增长潜力,激发创新合作潜能,强化创新伙伴关系,促进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次大会是落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的重要举措,为促进各国政府间多边科技合作、搭建国际科技交流平台、增强国际科技创新协同发挥了引领作用。

  (一)

  中国历来视科技创新合作为“一带一路”重点领域。2016年10月,中国发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2017年5月,“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实施,通过联合研究、技术转移、科技人文交流和科技园区合作等务实举措,提升共建国家的创新能力。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将“推动科技创新”列为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为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当前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合作范围由亚欧大陆延伸至非洲和拉美,合作进程由“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合作领域由“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这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多边科技合作,以国际科技创新作为带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大会以“共建创新之路,同促合作发展”为主题,其间首次发布“创新丝绸之路”发展报告,首次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部长会议,通过系统总结过去10年合作成绩、搭建高能级科技合作机制、注重取得务实效果、展现良好合作意愿和合作前景,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力量。

  体现了万物互联、融合创新这一数字时代科技进步的本质特征,为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供了理念指引。在当今全球化、数字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坚持科技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加强全球科技创新协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互惠共享,既符合新科技革命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但随着大国博弈加剧,一些西方国家在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影响下,将意识形态对抗引入科技领域,执意打造“小院高墙”,严重阻碍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和创新要素流动,加剧了全球发展赤字和创新鸿沟。在此情况下,中国发布《国际科技合作倡议》(以下简称《倡议》),提出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强调“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坚持崇尚科学、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平等包容、团结协作、普惠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对新形势下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增强国际科技创新协同、支持“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

  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中国长期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平等、包容的科技伙伴关系。由于历史原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分布长期极不平衡,形成中心—边缘格局,导致一些西方国家长期垄断部分高端科技。中国从全球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多点群发的特点,与更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搭建科技伙伴关系,以科技发展支撑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转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50多个共建国家建立知识产权合作关系,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广领域的科技合作新格局。

  秉持科技向善理念,建设性参与国际科技治理体系。新科技发展既促进生产力发展,又可能为人类带来新挑战,需要不断完善科技治理体系以管控风险。中国始终坚持推动国际科技治理向着“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方向发展,坚持把维护我国利益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全球科技治理理念创新发展。中国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深入参与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影响力显著提升。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呼吁各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共同做好风险防范,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框架和标准规范。中国还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等,为完善国际科技治理体系作出了中国贡献。

  秉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精神,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生态改善。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中,中国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人员和资源等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共同提升科研能力,为各国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贡献。中国支持逾万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和交流,累计培训“一带一路”国家科技与管理人员1.6万余人次。与共建国家推进科技园区合作和多领域技术转移示范。与共建国家实施多批联合研究计划,并在各领域共建50多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三)

  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更加深刻复杂的变化,“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需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科技创新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和创新驱动发展,共同构建创新伙伴关系,营造开放创新生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加强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拓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绿色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合作空间,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各国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科技平台是支撑科技进步、凝聚和培养高科技人才队伍、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保障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条件。要加强科技发展规划与政策对接,不断扩大科技交流合作,强化科研环境建设,推动“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和科技创新部长会议机制化,打造促进交流互鉴高端对话平台。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扎实推进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平台建设等任务。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专项合作计划。

  完善全球科技治理。完善全球科技治理关乎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要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在充分参与、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制定规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反对知识封锁和人为扩大科技鸿沟。要深度融入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主动设置全球性科技创新议题,为应对人类挑战贡献智慧。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大力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国际交流。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手段。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应以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为指引,以此次大会成果为基础,以《倡议》精神为遵循,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国际社会共应时代挑战、共促人类和平与发展注入动力。